0571-88236275 站内搜索

新闻资讯News

为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入中低速增长期

TIME:2014-03-21

    ——访我国质量竞争力评价中心主任蒋家东

     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12月份,扣除价格因素后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.6%;分三大门类看,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.5%,制造业增长9.8%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.0%

    中国质量报   在经历了连续1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,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近年来呈现出增速减缓的趋势。1999年至2012年,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累计上升了7.11个百分点,从欠竞争力发展阶段跨越进入具备初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,有效提升了国家实力。但是,国际金融危机之后,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发展逐步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中低速增长期。201020112012三年间,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增速连续下降,增幅分别为0.52%0.38%0.2%

    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增长放缓呢?如何才能形成中国制造的新优势呢?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国质量竞争力评价中心主任蒋家东。

    前后夹击比较优势减弱

    2011年10月,蒋家东曾与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做客央视《对话》栏目,纵论中国质量竞争力。当时他面对镜头说,中国制造要进一步走向世界,提升质量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阶段。

    如今两年多过去,蒋家东认为中国制造面临的新形势是:“前有埋伏,后有追兵。”背靠座椅,蒋家东面对记者双手一合,做出前后夹击的姿势。

    蒋家东说,在产业链低端,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,人口红利逐渐减弱,劳动力、土地、原料等生产要素成本迅速上升,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加大,制造业投入边际效益不断递减。与此同时,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则以更低廉的成本优势,对中国制造形成同质低价竞争压力。在产业链高端,金融危机后,美国等发达国家重塑高端智造,纷纷出台优惠政策,鼓励先进制造业回流,“再工业化”挤压我国高端制造业生存发展空间。

    前后夹击的态势让我国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逐年减弱,风光不在;也让中国制造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这样一个现实:价格竞争力的主流地位正在接受质量竞争力的挑战。

    每次出国访问,蒋家东都要走出酒店到超市里看一看。“在美国超市里,越来越多的传统中国制造商品开始被越南制造、印度制造、墨西哥制造所取代。”蒋家东不无遗憾地说。

    从指标数据看,自2009年以来,我国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销售率和新产品销售比重已连续4年下滑,分别累计下降5.82个百分点和6.66个百分点。蒋家东认为,国际金融危机以来,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正在形成新的格局,中国制造面临质量倒逼。当前,高端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的格局依然未变,这一问题反映到质量竞争力指数上,就是中国制造的产出效益和人均增加值相对较低,制约了先进质量创造能力。一方面,计算机制造、新材料、航空航天、电子信息等技术创新行业的比重和竞争力严重不足,另一方面,依赖大量人工、资源、环境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总体上还处在投资驱动、平面扩张的粗放增长阶段。

    三大壁垒叠加难以突破

    “企业重视质量不一定能成功,但是,不重视质量却一定会失败。”蒋家东说,从德国机械、瑞士手表、日本电子到美国高技术产品,无一例外地验证了市场竞争始于质量、终于质量这个重要法则。央视黄金时段的标王们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鲜活标本。曾经的秦池,头年在央视砸下6666万元广告费,次年再砸3.2亿元,最后却被一个“勾兑门”弄得焦头烂额。秦池之后,还有波导、太子奶、爱多DVD……等等。蒋家东认为,如果这些企业把广告费的1/2或者1/3用在技术创新上,用在质量改进上,或许,昔日的标王今天已然是市场之王。

    在蒋家东看来,技术进步、标准制定、人力资源,才是拉升质量竞争力的三驾马车。然而,从国际比较看,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比重仍显不足。国际上普遍认为,R&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.5%时,企业方可维持正常生存;达到5%以上时,企业在市场上才具有竞争力。2012年,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R&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.78%,制造业企业5002012年的科研费用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也仅达到1.87%

    同时,我国部分行业和地区技术人才资源也亟待加强。每万个就业人口中,我国R&D人员数量只有37.7人,与美国136人、日本145人、韩国138人、俄罗斯119人相差数倍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连续两年,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得分出现下降,制造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比重回落到了2008年水平,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得分也有所下滑。

    国际市场方面,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乏力,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,传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、质量安全壁垒与绿色壁垒相互叠加,形成了更加难以突破的贸易壁垒。这三大壁垒,枪枪打在膝盖上,剑剑直指产业软肋。任何致力于赢得竞争优势的经济体,除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,以卓越的质量振兴经济,其实已经没有别的选择。

    面对新挑战和新威胁,必须坚持以质取胜,通过知识、技术、创新等要素的深度嵌入,促进全产业链的质量升级,来激活和持续释放中国制造的内生动力。蒋家东认为,我国企业只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,才能在价格竞争力持续减弱的趋势下,通过构筑更强的质量竞争力,跨过不断提升的壁垒和门槛,有效应对日趋严酷的全球性市场竞争。